商业放大的公益力量

0

最近写了个防拐的文章,根据视网膜效应,对防拐的文章就会特别关注,看到一篇关于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始人的介绍文章。又看到了字节跳动公司的7周年年会里,张一鸣提到的关于今日头条的靠定位寻人的数据。

这些数据让人反思,一个是宝贝回家网,成立12年,登记寻亲、寻子7万多条,成功寻亲寻子2500+次。今日头条,成立8年,2年前开始技术寻人信息发布,未公布发布寻亲条数(日均80+,差不多两年6万条要有吧),但公布了寻人成功8521人,张一鸣自称是国内寻人平台的成功数据第一。

我记得一次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比如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的无碳积分进行配捐进行沙漠植树。腾讯通过捐步等对山区儿童配捐公益午餐。

商业做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发现可以做的公益事情就变得多了起来。可以真正实现公益设想每人捐助一点点,就可实现大公益的目标。李连杰之前做的壹基金的公益理念就是,没人每月捐一点,汇聚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但实际运作壹基金的那几年,看到的都是步步为艰。公益也是一项事业,同样需要成本支撑。可能我们的认知里,公益就应该是一点都没有损耗的捐发到需要帮助的地方,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以前看过过公益基金的运作方式,很多公益基金募集到的资金,90%左右能被运用到真正的项目就不错了,10%左右会用于公益基金的运营经费。很多公益基金的运作可能还会超过10%,现在10%的公益基金管理费用是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额,感兴趣可以搜一下,慈善基金管理费用。当时慈善法把公益基金的管理费用从15%降到10%还引起了热议。

而现在很多的公益模式是发动个人捐款之外,再加上合作企业配捐。类似一个企业决定拿出10000万用于公益事业,但不是一次性给到公益基金,而是需要公益基金发动全民募捐,然后企业对全民募捐的金额按照比例配捐。比如基金会预计募集目标是2000万,但找到的几家企业最终只能承诺捐到1000万,另外1000万需要基金会通过民众募捐获得。如果类似配捐比例就是1:1的模式,民众给基金会捐款1块钱,企业就会同样捐1块钱到基金会。这样民众就能获得花一块钱捐出2块钱的效果。

而寻亲这种公益运行模式,各有各的做法,不管是借助民间志愿者的能力,还是公司借助技术和用户群的优势进行寻人,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选择,没什么你好我厉害的,只能是有的人有更多的选择和能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我之前写过关于 kiva.org 通过p2p进行小额借贷的文章,他们也是听过捐款维持运作的,而他们的捐款推荐是25美元配3.2美元捐款,13%左右的成本。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他们的运作模式。

公益一样需要成本,如果不能投身做公益,可以通过捐钱捐物支持公益事业的运作。帮助那些有爱心的志愿者们获得体面的生活。用商业的思维看待公益事业才能长久,如果只靠热情,无法支撑起一个人理想的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