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在高新区,中午有段时间没事,自己开着 Gofun 共享汽车小蚂蚁出去转了一圈。
目的地是历城区彩石镇的庄科村,因为媳妇学校说是要在那里建新校区。所以想过去实地看看位置。顺便看看周围环境怎么样,如果学校真的搬到那里去,那是要在周围买房子还是租房子住。比较如果从庄科村每天返回市里路程太远了。
庄科村在经十东路边上,靠近章丘大学城。我在地图上看,周围很多高职院校和学院。根据济南的规划,长清大学城以本科教育为主进行建设,章丘大学城以高职教育为主。
我从高新区出发,到庄科村显示12公里。开车进到村里,跟大部分村庄类似,通过村村通的水泥公路,一路向前,路过几个村庄,沿着崎岖的山路开了几公里。
在路上觉得有种《寻路中国》中何伟描述的走乡村道路的感觉,沿着穿过村庄的水泥路一直开到鸡山村,山东财经大学的所在地,经过鸡山村大集。
路上看着周围起伏的山路,我试图去想象《寻路中国》的作者是怎么样做笔记的,是如何把路上的行程写进文字里的。是每天边走边记录呢?还是没天行程结束的时候根据回忆记录?
我觉得,应该是边走边做记录,因为何伟在书里说他会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把需要记录的东西和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写作的时候再进行整理。
其实这些东西应该是跟作者自己求证的,看完作者在《寻路中国》最后的感谢篇,就能找到答案,何伟在写寻路中国素材的这几年间已经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任职,他是驻华记者身份,有中国驾照,有正规的记者证,而他的作品和内容有些也是与他在杂志社的研究课题有关,很多时候他的旅行是带着课题而去的。
我也想记住一路上经过了哪几个村庄。在路上见到村庄名字的时候记的很好,觉得回去写日记可以写进去。但当写日记的时候把中间路过的几个村庄的名字就都忘掉了。
不过我有了共享汽车记录的行车轨迹,可以在地图上查看和回忆路过的村庄。顺着行车轨迹,我记起了从庄科村进入水泥公路,路过了王家鹊山村,又经过了赵家鹊山村,根据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经过的村庄多是坐落在山脚下。
然后到达的是黄路泉村,村里的道路入口标注的是“黄路泉”,到了这个路段,我觉得很奇怪,按说不能起这么个名字啊,让人想起来黄泉路。在这村的路上开车总觉得别扭,小心翼翼,而且感觉道路也变得比较有危险,急转弯和起伏路段多,很多途径深沟的路边都没有防护栏,路沿就是深沟。
开出黄路泉村,在过了黄路泉村的北部路段,前方是一片公墓。就是现在殡葬改革以后的集体墓地,因为我进到村里后就把导航关闭了,前面路况如何只能靠目测。我看了下,要继续前进的话只能通过这片公墓,而公墓的尽头能否出去还是个未知数。硬着头皮开了进去,在公墓里面,遇到岔路口,我选择了尽快远离公墓的方向,然后走到了一个采石场,一个超级深的采石坑摆在眼前。
要么选择开车进去坑里,试一下能不能开出去,要没在采石坑口掉头,继续返回公墓,走另一岔口继续往前探路。为了避免进了采石坑后会返航,我怕如果返航爬坡动力不足,我还是决定返回公墓,继续向公墓深处开过去。
通过公墓,到达公墓的北门入口,通过一处石拱门,上面标着这片即将驶出的是“方家村公墓”。我盯着石拱门还在想,是不是前方才是公墓入口,接下来往北的行驶会继续在公墓中。
不过那确实是公墓北门入口,对我来说就是出口。从石拱门出去,道路前方是墓葬用品的销售商店,主营石刻墓碑。在山路上穿行,能看到的前方路面有限,本以为这条路又到了尽头,直接开进了石碑厂区。到了石碑厂,发现道路往前还是通往未知村庄的水泥马路。再往前走,路过山圈村,接着进入鸡山村,我本想停下来,在鸡山村的路牌上拍张照片。
因为我记得山东财经大学的学生,经常调侃,开学是进入鸡山村,出门购物也是鸡山村大集。如果去济南市里,那就是进城。周六的时候正逢鸡山村大集,开车通过大集的时候只能慢慢行驶,基本靠挪着出去,只能小心翼翼开车,避免剐蹭到人和摊位。
出鸡山村北就是经十路,开始返程。
从出发,一路上没有停歇,顺着公路随机走了一圈,在路上很少碰见,只在靠近经十路的庄科村和鸡山村遇到了在街边打牌,和赶集的人。在鹊山村路边遇见了一辆撞毁的轿车停在公路边,车侧边被撞进去一块,玻璃都已经碎裂,像是在警示过路的车辆注意安全驾驶。也让人增加一份担心,是不是路上会有危险!
这次出来原本是打算到庄科村看一圈就回去的,但到了村里,沿着马路开起来,就想看看一直顺着村村通的水泥马路能走到哪里去。我计划是如果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到经十路的迹象,那就一直走到共享汽车预估的续航里程的三分之一再返程。
但路上走着走着就折回了经十路,自己以前看地图对这周边的环境没有概念,真正自己走了一遍,印象深刻。
现在又想去更远的地方转一转,至少最近要在济南的四周到处走走,先开始近郊的公路旅行。看何伟的《寻路中国》,就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像一个作者一样,到处走走,去感受一下到陌生地方的新鲜感。
然后找找写文章的灵感。
或许不久之后,我也可以来一个环中国自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