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效应

0

昨天,出差回家,跟孩子玩了一会。来回跑动一下,跳个兔子乱舞,跟着孩子做游戏,玩一会滑梯。

其实,我想看会书,出去了几天,没看书,晚上在宾馆写日记。写到很晚又不想睡觉,就又看了一会电影。

日记写的是儿童防拐的事情,借着自己的孩子的伙伴差点被拐走的事情,第一天写了一半,在宾馆又写了一半。写完以后自己校对了一遍。校对完以后就设置了定时发布,然后又预览了一遍,发现了一些不顺畅的句子和错别字。又改了一遍,把定时发布的也改了一遍。

改完以后接近凌晨1点了,这篇日志发在微信公众号上,我感觉比较适合分享的,把关注二维码加上了。早上起床以后自己就在各个渠道分享了一下。分享完以后就有群友给我评价,说是内容很笼统,主题也不明确,最后结尾太仓促,好像事情没有讲完整。还以为是推销股票的。

我也觉得有那么个意思,现在写文章,总觉感觉写不尽兴,因为觉得很多想法没有写出来,但写着写着就觉得自己写的不太好。也就不想写了,如果过几天再翻出来看,总觉得自己一直在写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写上2000字都还不能阐述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越看越觉得自己写的没意思,把生活中的事情再写一遍,只是练习讲故事。

以前一句话、一段话就能说清楚的故事,现在自己展开把故事讲出来的时候,发现要交代的背景信息和扩展信息太多。讲故事不能以自己的视角和背景知识来讲,要站在读者角度去讲,读者读到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能简明的了解背景知识,并且能没有障碍的一直读下去?

能获得与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一样的共识吗?我想自己都把主题写到标题里了,结果读者读完,还是会领会主题跑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我想写A,读者读出了B的意思,还拿着B的意思来质问我,这怎么解释。要么是读者没读明白,要么就是作者没写清楚。作为作者,我觉得是读者阅读理解不行。作为读者,我读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文章的时候也觉得作者是个草包。作者不能要求读者全都有自己视角,只能靠自己尽量把讲故事的能力给提升,能快速把一个故事在陌生人面前讲完整的能力,也是很厉害的。

前段时间,在阿里巴巴买了一套八册的青少年必读书籍,每个经典故事经过改编以后缩到了150页左右。每本书的厚度都类似了,但我觉得编委的水平有限,把很多细节和故事背景都删减掉了。

我怎么发现的呢?我上周在读其中的一本《神秘岛》,这本书被改编以后读起来疑问太多,动不动就蹦出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物,失踪的主角工程师莫名其妙在下一章里又出现了。上一篇还说落到岛上什么装备都没有了,下一章又出现了枪支弹药。看的我莫名其妙,看了一半,实在是太多了疑问了,带着这么多的疑惑,读起来难受的慌,我又找来了原著的电子书重新读,这才发现我买的那一套青少年读本删减了太多的细节描述了,甚至很多关键的信息都被改编没有了。

我把那八本书放起来不看了,放在那让孩子当做玩具翻着玩。今天回家,听说出差的几天,孩子自己在家翻着读书,还自己讲故事。可能平时我去给他拿着封面讲的多了了。他也没事拿起来觉得好玩。但真正能看懂以后,还是要给他买原版看比较好,我觉得看这种改编过渡的小书,容易把人看的怀疑经典作品的真实水平。要读书,还是尽量读原版,外语的尽量读经典的译本,如果能读原著就不要读翻译的。

说回来,我想看会书,拿出kindle还没开始看,孩子过来说,爸爸别看了,跟我玩吧。那就先不看了,跟孩子玩了一会,玩着玩着就能玩高兴了,孩子就不想睡觉了,一直玩,媳妇有些不同意,说这会打乱孩子睡觉的规律,以前8点就睡觉,现在玩到10点都不睡觉。如果一直这样玩,会睡的越来越晚。

这就是如同写作一样,我现在坚持每天写一点,可能写的不合适的不往外发,但是还是保持一个写作的节奏。为了锻炼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素材的能力,也是补齐自己不愿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反思的能力。自己日记写几百篇,逐渐的意识到,最有动力写作一个事情的时候是自己刚刚接触的时候,那时候看一件事情什么都是新鲜的,一旦过了新鲜期,想写作的欲望就会大大降低。

总觉得已经熟悉的事情没有写作的意义,都是些生活小事,写出来好像只在描述生活一样。以前我看别人写作的内容,都是长效信息,就是这篇文章写完以后,放到几年以后拿出来再读也还有意义,但看自己写过的很多内容,翻出来总觉得不满足长效信息的条件。所以自己写的文章不能翻出来读,越读对自己的打击越大,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过翻出昨天写的文章,关于拐卖儿童的,还觉得自己关注的事情好像大家都在关注,好像大家约好了一样,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有些公众号就专门以宝贝寻亲创始人的故事写了一篇文章,比我写的角度有深度多了,讲了被拐儿童的处境多么恶劣,寻亲家庭多么绝望,而志愿者又如何为了寻亲付出努力的,这种文章就比较适合传播和分享转发。

自己刻意关注什么东西,周围就会出现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理论来着?

网上查了查,是视网膜效应。

简单地说,这种效应的意思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