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记录一下

请家堂、送家堂、奠咸汤。

过年,我们村里兴请家堂,就是把家族里已故的长辈请回家过年,过年期间把牌位供奉起来。年三十午饭过后请家堂,新年初一晚饭后送家堂。每个家庭要一天在饭点去请家堂的人家奠咸汤。

村里请家堂分三个层级,全村解姓一个大家堂,另外每支又组织一个小家堂。最小的家堂是以家庭为单位,就是如果谁家父母老了(我们这叫过世为老了),那就会在老的头三年请家堂,这是最小的家堂。

最小的家堂比较好理解,类似于家里老人老了,然后前三年去老人坟头把牌位请回家过年。请家堂的时候,没家每户的男代表和孩子大部分都会去,这样人比较多,显得整个家族人丁兴旺。

一般年三十的下午五点左右,家族的男的在请家堂的家里会回,不管去不去人,家族的每一户都要凑上几刀烧纸,凑些香,凑些鞭炮。请家堂的那一户在门口会放一个簸箕,用来盛各家代表带来的烧纸、香、鞭炮。

为什么不带到屋里去?因为讲究烧纸不往别人家屋里带,不吉利。

每户带多少烧纸没有要求,就是大家凑一下,请家堂时放的鞭炮、烧纸大部分都还是请家堂的儿子们自己凑钱买的。 参加请家堂的人会陆陆续续的来,一般请家堂的堂屋里还会摆个茶桌,一些有威望的长辈和年纪大一点的人在里面喝茶等着人到齐,小辈们都凑在院子里聊天等着,主人家顺便会安排一下谁负责抬着鞭,谁负责抱着炮,谁负责拿着烧纸这些事。

一般都会找一个家族里热心并且有组织能力的人负责给统筹,类似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人陆陆续续凑齐了就出发去请家堂,目的地是老人的坟前。以前埋葬的人还有坟,这两年殡葬改革,人老了就都统一埋到镇上划的一片公墓去了,离我们村还隔着几个村。放到公墓的就没法去坟前请家堂了,太远了,一般找就近朝着公墓方向的路口去请。

请家堂的时候,一般是被请人的儿子端着牌位走在最前面,以前还有人提着煤油灯照明,现在都换成拿着手电筒照明了。后面年轻人和小辈带着汇集的鞭炮和烧纸。一队人最少也有十几个,多的几十不等,主要看家族的规模。

请家堂人马到了坟前,分工明确,家里人和主事的开始烧纸,小辈们开始放鞭炮,噼噼啪啪的。一群人差不多把鞭炮放完了,烧纸也烧的差不多了,就开始磕头。

如果碰上下雪,很多坟地都是泥地,也要跪下磕头,沾上泥那才能体现出虔诚来。磕完头就准备请家堂回家过年了,往回走。走的路上有的人可能就回家了,但大部分要家堂,等把请回来的牌位摆好之后再在供桌前磕一遍头。

请完家堂老一辈一般留下喝会茶再走,以前小一辈就搭伙找计划开始打牌或者去喝酒,现在基本是各回各家玩手机了。请家堂的家门口会挑个电灯,整个晚上要有人守在供桌前,也不关门,随时有人会来殿咸汤。

家堂一般是请到儿子家,或者几个儿子每年轮流请。请家堂的那家专门在堂屋设立一个供桌,摆上贡品,桌前设一个供盆,放一个磕头的垫子,放一个烧纸的盆子或者留个空地。前面的空地是留着各家过来殿咸汤,烧纸,磕头用的。

家族里成家的都会在饭点,用传盘端着三小碗,碗里面放的是新下的包子(水饺,我们这叫包子),包子碗里还要带一点包子汤。从自己家里走街串巷端到请家堂的供桌前,供养一下。供养就是把包子汤往地上撒一下,这就代表供养。还会带一刀烧纸,在供桌前烧了,最后磕个头。一般殿咸汤的的时间是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左右、发纸马之前第一次,初一早上一次,中午一次,下午送家堂前再奠一次。

说起供养,过年之前的几天每家每户还要去自己家已故的亲戚坟前上坟。就是成里人说的祭祀,但是在农村要上坟的地方很多,只要是自己一支里的已故长辈的坟都要上坟,而且一般那些坟都分步在全村的各个地方,所以都是拿上一套供品(馒头、整鸡、鱼、方肉、丸子),带上一瓶酒,到每个地方都烧纸上供。那供品也都是用一套,而且很多供品过年什么的上供还要用,所以就挑那些丸子,馒头什么的掐一点角,倒坟前几杯酒、烧烧纸、上柱香就算供养了。

现在村里已经不再请大家堂了,以前过年的时候,除了小家堂,整个村里解姓的会请一个大家堂,就是全村的解姓的都聚集到类似族长的一家,请整个家族的家堂,然后每个分支还会再请一个小家堂。基本流程都一个样,只是大家堂供奉的排位会很多,牌位从大到小围着供桌要转一圈,具体是谁我也不清楚,不在核心家族里也没打听过。大家堂涉及到全村的人都会到,所以凑的烧纸和鞭就很多,人员也很多。

请家堂还是比较简单,等到大年初一晚饭过后是送家堂,送家堂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这个流程跟请家堂差不多,只是把请换成了送,把排位带着一起烧掉,就算送走家族的长辈回去了。送家堂所做的仪式更重要,送走家族长辈回去,也是祈求新的一年可以庇护和保佑的寓意。

送家堂所放的鞭炮和烟花会多很多,一般是请家堂的时的3到5倍。个人请的自己父母的家堂也要放个半小时。以前全村请大家堂的时候,送家堂的时候全村老少都会去看,大家堂一般都选择在宽阔村边马路上,那条马路是一条省道。鞭炮,烧纸一般要搞个一个小时,过路的车都要避开这个时段,要不就只能等着,如果强行通过车上就会被扔上正在放的鞭炮。尤其那些带后斗的车,大部分都会被扔上鞭炮。

请家堂,送家堂时放鞭炮,一般是胆大的用手提着放,胆小一点的就拿个杆子挑着或者挂在树上放,再胆小一点的就是在旁边帮着点火,或者拆鞭。更多的人是在下面看着,由这些敢放鞭年轻一辈上去放鞭炮。

每年都会有说被鞭给炸烂衣服,炸到手的。有时候放烟火,放着放着烟花筒子歪倒,炸向人群的也有。尤其以前鞭炮管理没那么严格,放的大部分都是土鞭,威力大,个人作坊生产的,安全性不足。现在鞭炮管理严格了,炸到受伤的案例已经少了很多了。

贴对子。

年三十请家堂之前的上午,基本上都是在家贴对子(春联),贴完对子还在上门框和窗户上框上贴罗门签。罗门签是一种剪纸,类似与窗花,但是贴了以后飘是在门框上的,一套五张(分红、绿、紫、粉、黄五色,中间镂空,也叫门签、过门签、挂钱等)。贴对子在以前都是用面打的浆糊,现在这些年一般用透明胶带。但是贴罗门签还是需要打浆糊,胶带不行,不好贴。以前的时候家里如果欠账比较多的,都要早起抓紧贴对子,因为贴完对子,要账的就没法去了,算是一年到头了,如果贴完对子再去要账不吉利,也可以以这个为借口先拖着不还账。

现在贴对子的都是慢悠悠的帖一上午,不欠账了以后就慢慢悠悠贴。年三十这一天的工作大部分都在晚上进行。所以白天基本就是贴对联,准备些晚上年夜饭的饭菜。下午五六点钟请完家堂,然后就是回家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之前有两个重要的事情。

请财神、天地老爷、灶王神,放拦门棒。

一个是请财神,要先看好黄历,今年财神是哪个方位,然后端着财神的牌位,点上三炷香,往家附近的财神方位走,端牌位的人如果觉得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就停住,烧纸,放一支鞭,磕头。

然后把财神请回家过年,请完财神以后放到家里供起来。然后去门口里面放一根木棍,这叫拦门棒。

请完财神,还有天地老爷和灶神。在天井院子里请天地老爷,牌位就供在天井院子里,请灶神就是在锅屋里的灶神像前,上供以后灶神会下凡。

贴对联也是要给灶神像单独贴上对子,对子是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

发纸马。

请完家堂,请完财神,剩下的就是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前都是在晚上十二点以后吃,等着发纸马(祭天、祭神、祭祖宗),现在都是很早就开始吃,吃完以后再等着晚上十二点左右发纸马,发纸马之前会去家堂奠一次咸汤。

发纸马类似跨年,在12点的时候在天井里把提前准备的烧纸,叠好的金元宝,银元宝烧了给各路神仙送去。

发纸马的时候还要念叨着各路神仙怎么领,会念的就各路神仙都念叨一遍,灶神,天地老爷,财神、车神、床神、各个长辈都念一遍,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发大财之类的。不会念的就让各路神仙自己分一分,也是保佑自己家人平平安安、健康成长、发大财。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一般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饭,然后喝酒的喝酒,吃饭的吃饭,做一大桌子菜,以前的时候喜欢做一大桌子,吃不了,现在逐渐改了,都是少量做几个,要不然年夜饭以后天天吃剩菜,也不好。

吃完年夜饭,发完纸马基本就准备睡觉了,现在很少有人会通宵打牌了。我们小时候,很多人会发完纸马,开始打牌,打一晚上,初一直接去拜年。

拜年。

初一拜年一般也都是一家子在一个最大的长辈家汇合,然后一起去家堂和各个长辈家拜年。现在一般都只去爷爷辈家拜年,叔叔大爷辈家有几年没去了,以前的时候还挨家挨户去转转,大部分时间去的时候都是关着门,逐渐的也就不再去了。也许以后有了闲工夫,也可能会去堂大爷和堂叔家拜年了。

祭车神。

拜完年还兴祭车,祭车也要看着黄历,挑时间点去,今年听说一个堂哥,半夜三点去马路上祭车去了。我们一般都是开着车去马路上,然后车前摆上贡品,开始烧香烧纸。放几支鞭炮,祈求车神保佑。

祭车完以后就没什么事了,初一一般不吃早饭,都是等着忙完中午一起再吃一顿。晚上就是送家堂,送完家堂年就基本过完了,剩下几天的就是招待亲戚,过姥姥家,回娘家。

写这些过年的记忆,主要是现在逐渐的风俗开始有些变化了,有些形式和仪式逐渐开始消失了,我现在回家也发现开始抵触这些现有的形式了。逐渐开始想在过年的时候少一些仪式,想着是如何可以休息一下。

现在村里的请家堂和送家堂已经只保留了各家自己请自己过世的父母了。我觉得主要是全村一起请家堂这个事情太耗费负责者的精力和钱财了,以前在谁家请全村的家堂,那是德高望重的体现,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现在再看一下,这种仪式已经无法带了太多的身份认同了,更多的是变成一种身份的负担。

现在有身份的象征是,自己的子孙当了什么官,谁家有买了一辆什么车。

所以那些德高望重和以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长辈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停止了这种浪费钱的行为了。而且现在提倡不燃放烟火爆竹了,连村里的烟火销售点都开始实名登记了。

以后这些的形式和仪式逐渐就会在一代一代中消失了。但我发现新的年轻人又开始了新的仪式,比如祭车神,这是年轻人开始逐渐重视的仪式,变的格外重要。 但很多也是父母一辈给收拾着祭车,年轻人有些也已经不再认可这种所谓的仪式了。

我在写这些过年记录的时候,发现很多方言代表的字,我都不知道如何写出来,需要边写边查资料确认。教育里已经逐渐把方言的文字都踢出去了。只剩下普通话的语言了。

我发现,我们村里的年俗方式,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莒县地区,我们离莒县近,大部分年俗都是从莒县来的,所以很多习俗即便是放到其他村庄都发现没有。而且有些民俗已经有人专门研究并写成论文发表了。

这些莒县年俗研究过其中的发展和意义。现在记录上这些关键词,如果需要了解,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搜索出各种资料。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在对这种形式上的年俗提出抗议,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少做,所以,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可以更大胆一点突破社会的习俗约束,去学习一下城里人过年。

明年考虑一下新的方式过年?如果生活区域不改变,或许这种对父母的改变会很难。但对年轻人来说,或许很多年俗可以变成更有意义的娱乐和休息。

我们的前辈们喜欢给每个事物都安排一个庇护神,没个神各管一摊,负责保佑和呵护我们,寄托愿望。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需要祭祀和供养的神仙。但我们或许把这些神想象的生活太贫苦和小气了,如果不对他好一点,对他不虔诚,他就会伤害我们,至少不会保护我们?

其实想想,这种价值观更多的是映射了人性格给各路神仙。我们想通过自己的供养换来更多的照顾,是不是跟现实很像。

希望通过给老师送礼换来老师更多的关注自己孩子。希望给领导送礼,让他更关注对自己的提拔。希望给合作商送礼,来获得更多的业务合作。

年轻人和老年人信奉的信仰有何不同?只是希望供养的对象不同而已?

发自我的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