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故事,写人物

每次写带有人物描述的文章和日记时我都会考虑到人物的脱敏问题,就是对人物原型特征进行模糊处理或者延迟文章的发布时间。

这样既能保护他人隐私,也是尽量避免读者或者原型人物自行对号入座。比如最近崔永元怼电影《手机2》影响比较大,就是因为原型人物对号入座而产生的热点反应,因为刘震云的写作造成读者或原型崔永元对号入座,崔永元感觉受到被调侃和贬低而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

据说莫言的邻居就曾因为自己在《红高粱》里被莫言写成负面角色而找过莫言他爹,莫言他爹解释说这孩子就这样,连我他也不放过,你看他开头就写了,“我爹是个土匪种!”写小说嘛,你也别太当真。

在写作中总要找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参考,不过有些创作离现实比较远,有些纪实写作中现实内容就比较多。

作家总要创作人物并进行人物描写,有些人喜欢直接用真人真事放到作品人物形象上。科幻类型的写作可以天马行空的创造新的人物。有时候受了他人的影响去做了某些事,写了文章,很大一部分情况下自己可能不会察觉,等过些日子再去回想和反思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受了某人或某事的启发才去做的这件事。

潜意识中的记忆和思想对人的影响是不会被自己觉察的,有时候感觉是自己想出来的新想法和新点子,很可能是大脑对一段无意识的历史记忆重新激活和再加工。

总是觉得自己在创造新的东西,在他人看来有可能只是在模仿。我自己就经常有这种感觉,写在文章中的观点大部分都是在看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之后才学习到的,等过段时间把这些忘掉以后,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把这些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观点写出来。写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自己有借鉴别人思考成果的,但后面再去看的时候,经常能找到自己产生这种观点的来源是其他人的影响。

很多个人习惯也是如此,很多人越长越像自己的父母,很多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会受到自己成长环境的影响。有人说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耽误自己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刚开始了解到原生家庭影响时也觉得挺有道理,好像自己也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但后来又看到另外的一个观点,说你自己过得不好的锅原生家庭不背,原生家庭也背不起,把自己的现状不满归结于原生家庭只是转移自己不能改变现状的无力感。听到后面这个观点以后,我觉得也挺对,而且认为这个观点比较客观,所以以后有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也变换了观点。

好在本来成长就是要学习和思考的。人受到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成长,有些人善于发现和总结,能及时发现是什么影响了自己的选择。有些人后知后觉,并不知道一直在受环境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做对了什么事情,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路径,人生就成功了。在不知不觉中做错了什么事情,走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人生就艰苦一点。

生活中本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有些营销人却把这些人性的缺点发掘出来进行利用,比如骗子,比如传销。他们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人性和揣摩不同人的心理,再配合上对学员洗脑,通过话术和可观的利益诱惑着人帮助他们自己获得收入。那些能骗到大片人的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大的本事,但少比被骗之人有更多的人性揣摩,能更好的的从思维层面完成降维打击,让被骗的还以为自己在占便宜呢

写作的时候要多带着人物和故事,要不然徒有大道理,一点也不接地气,好像是写论文一样,没有故事性也就没有可读性。读来没有趣味,也没什么记忆。

以后多多写人物,写故事。少讲大道理。围绕主题写作文。

发自我的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