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一事无成时,别做民间爱好者相关事情,找到一个领域去成为专家,去做专业的事情。 最近路上骑车,遇到骑摩托车的就想拍一些骑行者和摩托车照片。这样可以分享到社交平台,作为一个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分享。 但每次出现这个念头,我都给自己打消了,用的就是自己时间有限,现在这个年龄段应该把时间用在打磨一项专业领域能力上,为1个月后,1年后,5年后的个人规划做辅助和铺路,而不是在民间爱好者这些领域浪费时间。 年轻是可以对爱好追求,而现在觉得应该做一些专业的事情。不能将时间花到这些没法爱好和一直做下去的事情上,虽然这些事情有意思,也可能做出一些流量,但是对自己能达到的最高也就是成为一个摩托车业余爱好者,而不能成为最后一个专业的摩托车为主主业的专家。
如果你没有时间去做赚钱的事情,那就现在开始种树,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在现在继续享受当下舒服的休闲爱好者模式。
所以,为了让自己更专业一点,更多的时间用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行业专家的领域上进行积累,关注重点的事情,那么多花时间去思考重点的事情,而不是把时间用到一个又一个冒出来的个人小爱好,觉得有兴趣,但不会当做专业领域来做的事情。
发挥特长,而不是发挥业余爱好,打造自己的能力和赚钱能力,而不是去发掘自己感到舒服的小玩意。
🧭 不做民间爱好者,我选择走向专业主义
最近一次骑车,偶遇一位骑摩托车的行人,阳光、机车、身影刚好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下意识地,我想拍下来,发到社交平台上,作为一个摩托车爱好者分享生活。
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我打消了。
不是因为拍照不好玩,也不是怕浪费时间。而是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不在可以随意切换爱好的年龄阶段了。
🎯 一、兴趣再多,也不如一个专业吃饭的能力
年纪越大越明白,人生最难的是筛选。时间、注意力、精力,这三样都非常有限。
我不是没兴趣。我兴趣太多。摄影、摩托、社交内容、写作……样样都能点燃短期热情,但我冷静下来问自己:
- 这个兴趣能做一辈子吗?
- 它能成为我的长期专业身份吗?
- 再往深挖十年,我能变成这个圈子的专家吗?
很遗憾,不行。
就算短视频内容爆了,摩托车图文收获再多点赞,归根到底,我也只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不是一个真正以此为生、被行业认可的“专业人士”。
🌱 二、现在种树,将来乘凉:长期主义的自我管理
我始终记得一句话:
如果你没有时间去做赚钱的事,那就现在开始种树,做难而正确的事。
兴趣可以消费人生,但专业才能建设人生。
在这个阶段,我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够构建专业价值的事情”上。让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对我的一个月后、一年后、五年后的职业规划有帮助。
我要构建自己的专业系统,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哪怕是小领域,只要够深,就有价值。
⚠ 三、不陷入“舒服的陷阱”,而是进入“复利通道”
每个人都容易被“即时满足”诱惑,比如:
- 拍了摩托车,发个图,有点赞,感觉很有成就;
- 学了点摄影技巧,有人评论“很会拍”,开始自我沉醉;
- 做点视频内容,播放量涨了,误以为可以转行……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最危险的陷阱。它让你获得了满足感,但却没有结构性积累。
真正的积累是痛苦的、重复的、冷启动的,但它的回报是复利式的。
所以我不再把时间放在一个又一个“突发兴趣”上,而是强行把自己拽进“长期专业化训练”的路径中去。这不是舒服,而是理性。
🧱 四、我的行动策略:拒绝泛兴趣,专注职业力
这是一套我为自己制定的“注意力战略”:
- 排除法原则:所有不会带来职业积累的行为(例如拍摩托、剪视频)先统一打上“兴趣”标签,不进入主任务清单。
- 唯一主线策略:聚焦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围绕它输出内容、训练技能、构建人脉。
- 周期复盘机制:每周反思一次,看过去7天的时间是否90%都花在主线任务上。
- 延迟满足习惯:不让点赞、转发、短期反馈主导行为决策。先专注价值、后再考虑传播。
✅ 五、总结:成年人的自由,是长期聚焦后的选择
我不反对爱好,我只是选择不再被它们拖走。我想要的不是“成为一个什么都懂点的兴趣博主”,而是——
成为一个真正能靠专业能力吃饭、有影响力、被尊重的专家型个体。
为了这件事,我会持续克制“舒服的诱惑”,持续强化“正确但难的路径”。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斗,但我知道它值得。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正处在人生“选择专业深挖还是泛兴趣消耗”的十字路口,欢迎一同走在长期主义的路上。
我们不是反对热爱,而是用热爱去成就更高维度的专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