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最近很火爆,中国国内很多公司在自己的模型中进行了调用和业务部署,这次罕见的是大家直接使用的deepseek的开源模型并对这个开源模型承认并使用他们的名称进行宣传。
看来只要名气够大以后,开源产品也会被大厂使用,也会大方的说自己是使用的开源产品。
跟以前悄悄使用开源产品魔改不一样,这次大家都很认可deepseek的开源产品。是因为开源产品明气太大吗?
DeepSeek开源模型的广泛采用与公开宣传,确实反映了开源生态在AI领域的新趋势。其背后原因可从技术、生态、市场策略、行业竞争等多维度分析:
1. 技术突破与开源生态的“不可替代性”
DeepSeek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技术性能与开源策略的结合。根据中信证券报告,DeepSeek V3和R1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优于GPT-4o等闭源模型,而训练成本仅560万美元,远低于同类产品的数亿美元投入。这种“低成本+高性能”的组合,使其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首选。
同时,DeepSeek通过开源模型权重、开放API接口(如每百万tokens输入仅需1元)和公开技术论文,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接入门槛。例如,其创新的MOE架构(Mixture of Experts)和MLA算法(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显著提升了算力效率,使得中小厂商无需大规模算力投入即可部署。这种技术共享模式不仅加速了应用落地,还形成了开发者共同优化的良性生态。
2. 市场影响力与“借势营销”需求
DeepSeek的用户增长速度和行业渗透力是其被大厂公开宣传的直接动因。自2025年1月20日发布以来,其用户量7天内突破1亿,日活超2000万,甚至在美国市场超越ChatGPT登顶下载榜。这种爆发式增长使其成为现象级技术品牌,企业接入DeepSeek不仅能提升自身产品的技术标签,还可借助其市场热度吸引用户。
例如,腾讯、百度、网易等大厂在春节前后密集宣布接入DeepSeek,覆盖微信、QQ浏览器、智能云等核心业务,部分产品甚至在功能命名中直接使用“深度思考”等与DeepSeek关联的词汇。这种公开宣传本质上是利用DeepSeek的品牌效应,强化自身产品的技术前沿形象。
3. 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
传统闭源大模型的高成本与排他性,导致中小企业在AI竞争中处于劣势。而DeepSeek的开源特性打破了这一壁垒,其低门槛和灵活定制能力(如针对金融、制造、医疗等领域的垂直优化)让更多企业得以快速部署AI能力。例如,中国联通通过DeepSeek实现春运客流实时监测,中国电信利用其数字人技术提升客户交互效率。
此外,头部企业为避免被新兴技术颠覆,也主动拥抱开源生态。如Meta因DeepSeek的崛起宣布追加算力投资至650亿美元,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则通过工信部推动的“全面接入计划”加速布局。这种行业级联动进一步强化了DeepSeek的“基础设施”地位。
4. 开源模式与商业策略的协同
与早期企业“魔改开源代码却不承认”不同,DeepSeek的开源协议设计更注重商业友好性。其允许企业在保留品牌的前提下直接使用模型,甚至鼓励厂商通过定制化服务盈利(如APUS麒麟合盛推出基于DeepSeek的“加强版大模型”)。这种“开源不排斥商业化”的策略,既维护了技术社区活跃度,又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商业路径。
同时,DeepSeek官方专注于底层模型研发,明确不涉足垂类应用,避免了与合作伙伴的竞争关系,进一步增强了信任。
5. 政策与产业生态的推动
中国政府对国产AI技术的支持亦为关键因素。工信部在2025年春节期间明确要求三大电信运营商全面接入DeepSeek,并将其纳入5G、云平台等新基建布局。政策背书不仅加速了技术落地,还通过行业标准制定(如接口统一化)降低了企业间的协作成本。
此外,华为昇腾、腾讯云等算力平台与DeepSeek的深度适配,形成了“国产算力+开源模型”的完整生态链,进一步巩固了其不可替代性。
结论:开源模式的“名利双收”
DeepSeek的成功表明,开源并非与商业利益对立,而是通过技术领先性与生态开放性实现“名利双收”。其爆火既是技术突破的结果,也反映了AI行业从封闭竞争转向协作共生的趋势。未来,开源模型可能成为技术普惠的核心载体,而企业公开拥抱开源,既是技术理性的选择,也是市场策略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