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办公室赶上了一个会议,产品经理一起在做业务交流和培训。我是误入了会议桌 本来是想着找同事交流一下工作安排来着。
结果到了会议桌发现产品经理们聚在一起开会,但没通知我,我也没好意思问是故意没通知我,还是就是没通知,只是在办公室的喊在一起交流一下。既然到了,那就走也不好,不走也不不好,正好开完会可以找到人,就一起听了听会议内容。
主要是交流一下项目现状和情况,顺便布置一个产品经理的工学习工作任务。提升一下大家的工作专业程度。
任务内容发到产品经理的微信群里了,我也能够看到,任务内容如下。
1、与非本行业的人员沟通,描绘沟通过程和内容。
2、用axsure做一个移动端可滚动可切换tab的商品/文章列表。(正确拼写是用 Axure PR)
任务要求一周时间完成,下周这一天要交作业。
因为第一次来做这种任务,看内容比较简单,但并没有交流做这种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可能是之前都沟通过了。
到了下周的那天下午,自己觉得这个功能描述还是比较简单的,稍微拿出一点时间来做一下就可以,我以前没有做过这种类似高保真的原型,这是直接能模拟应用操作的移动端app产品原型。
如果是自己开发的产品,一般都是手框图加直接实现代码,不会再多增加一道原型制作的时间,容易费时间。公司项目中,我做的原型还是以web产品为主,也是以功能演示为主,只是起到功能示意,具体的界面由设计来做,也就没有接触过对应的移动app类型的原型实现。
做事情就是为了涨知识,这些内容如果只是应付的话,网上下个原型就行了。但我想有时间还是自己做做试试。
实际做的时候,发现原来的应用知识还实现不了这个列表和可移动的要求,通过搜索学了半天才弄明白如何使用 Axure 的动态面板做模拟手机面板和内容的可移动区域。
在学习动态面板的时候想看看以前一条一条内容制作列表的实现有没有更便捷的方式,一搜还真有,说用中继器可以实现重复列表,好多做和滑动移动列表原型的。顺带学习了一下 Axure 的中继器的使用方式,通过中继器可以快速的完成内容列表的创建,不再需要一条一条排版和编辑内容了。
原型的学习任务做完了,剩下的就是与非本行业的交流任务了。
与非本行业的人进行沟通并描述沟通过程和内容。
这个其实我并不明白出题的目的,在后面回顾和学习的时候才知道出题目的是考察我们是否在描述过程和内容的时候时候有描述清楚一个5W2H内容。
事后我专门搜索了一下这个分析法:
什么是5w2h分析方法?
这个方法里面的5w,2h是英文单词的缩写。
5w是对所有的现象都追问5个“为什么”:
为什么(Why);
做什么(What);
何人做(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2h是指:
如何(How );
多少(How much)。
这就构成了5W2H法的总框架。
当遇到要解决的问题,从5w,2h这7个问题出发来解决。
那我分享的故事是临时想到的,也不清楚要按照5w2h法则来进行按条复述,就是按照能够发布的文章来复述的。
要去青岛出差,顺便晚上跟以前的一个同事吃饭,他顺带也带你一个朋友一块。
他现在自己创业,以前主要业务是做百度单页电商推广,通过竞价推广做广告,然后客服加意向客户的微信以后做转化成交。主要模式是这样的单页电商,但因为今年整体行业不赚钱,原来业务一直是赔钱状态,所有一直在找新的项目,顺带聊一聊他们新上马的拼多多卖咖啡的项目,又一起讨论了一些发货中带的好评加微信返现卡片的设计。
这是我在会上交流说的,因为时间只限定两分钟,也没法展开说。下面是实际的交流内容和过程。详细记录一下。
他带的朋友是最近新招的的合伙人,我看着挺面熟,但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前段时间跟他简单聊过,他说是最近在专型,要去拼多多卖咖啡,准备搞9.9包邮那种。说是要忙过这一阵子才会上线。
见面以后,大概了解他的新合伙人主要就是在准备拼多多卖咖啡这个项目。
我是从城阳到李沧,搭的滴滴顺风车,顺风车目的地是青岛的高铁北站,电话说的到他们公司汇合。打电话是在去高铁的路上,想起他也在高铁所在的李沧区,如果晚上赶回去太晚就准备住在李沧,给他打电话说是有空,晚上就约着一起吃个饭。
从青岛北站,用滴滴新出的花小猪打了一个车,到了地方,因为没准备什么礼物,附近我看也没什么卖水果的地方,去超市给他孩子买了随手小礼物,30多块钱。
然后汇合以后发现他跟新合伙人一块出来的,见面就去吃饭,他是西贝粉丝,来过几次,吃饭一般都是选西贝。
吃饭过程中大致聊了聊各自在研究的项目,我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他们现在做的项目怎么样,原来项目的情况,现在新项目有什么机会没有。
他们主要是觉得我是从事IT行业,了解一下我的工作内容。觉得我互联网搞得厉害,他的合伙人主要是想看看能不能自己搞个创业类型的APP,想找些小老板类型的投资人,让他们都投点钱,运作个什么项目,我理解是想圈点钱。
我问他合伙人创意从哪来的,说是从抖音来的,(名字我给忘记了),当时一块搜索了一下,那个人已经宣布上一个APP创业失败,进入第二次创业项目了。下载第一个app也已经打不开了。不过抖音也涨了不少粉丝。
我觉得做个APP圈些钱没什么意思,一人投3万,找100个投资人,一年也才搞个300万,还要付开发费用和几个人分钱,也分不了多少钱,即便分钱还要做账,做账做的查不出毛病。要不然小投资人一起告你诈骗,钱没赚到,自己都进去了。你产品运营不起来没法持续的去圈钱。
吃完饭一起去办公室聊了一会,顺便看了一下他们做的咖啡产品,咖啡里加了一些保健品,类似虫草什么的,从商标到品牌都是自己做,产品生产是搞OEM代工。
开始我以为是项目还没筹备,到了公司一看,包装盒都做出来了,商标,产品代工厂弄好了,产品也已经排产了,当晚都在设计发货时用到的好评返红包的卡片了。还专门招聘了设计师和运营专员,基本上就是等产品生产出来就开店上架商品,就能开卖了,准备工作已经做的很成熟了。
产品做出来以后,我看包装样品挺好,光包装盒就要2块钱,觉得卖9.9有些不够成本,我查了下,网上类似的产品都是几十到几百,还挺贵的。他们计划产品拿来以后就是放到发货仓,把货放到集中做电商的托管仓库。发货,出仓,快递都是仓库负责,公司只需要委托工厂生产,开店,做销售,订单信息传给仓库就行。
我调侃说,其实他合伙人说的那个抖音上看到的创业者并不是以创业为主,创业只是给抖音输出素材的。如果他们想做抖音,觉得抖音可以做,完全可以把自己做咖啡从选品,到包装设计,商标注册,找代工厂,找云仓,开店,搞运营,做销量从零销售到爆仓的过程都记录下来,这就是一步一步如何开店创业的连续剧,就有很大的市场。
即便是咖啡项目做不起来,反而更能引起戏剧性的效果,失败了,再转型,又是一个很好的抖音素材,光这些颓废内容就能拍几个月的。
再创业的话还能再讲一个失败又起来的励志故事。
抖音里可以真人出镜,只要不缺内容和冲突,就有人关注和点赞。一个项目运营失败了不要紧,可能抖音粉丝还运营起来了。
不过这个也就是说说而已,具体能不能做起来,我也没有什么经验,还是要看自己怎么输出内容,平台和粉丝够不够认可。
因为他们做的咖啡主打男性市场,有点提高性能力的暗示。
我说可以考虑考察一下女性市场,把我前段时间看到的玉蛋功的内容跟他们说了一下,他俩现场一块研究了一下玉蛋功这种女性保健市场,也可以考虑一下女性的性功能保健市场。
说回交作业,开会讨论的时候除了一起探讨产品原型制作以外,还在一起把与非本行业的交流内容和过程都各自描述了一下。第一次搞这种产品聚会,大家都还是比较紧张,说着说着感觉容易激动,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关注。
最后打分标准也是按照5w2h的7个项目自评,评完以后留存一下。
为什么要开始搞内部培训和交流?
最近要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一个是ISO9001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一个ISO27001 信息安全管理认证。
因为要做认证,所以各种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方式都要做一定的规范化,最近还搞了一套月度计划与总结,就是每月月初把个人的工作目标写下来,月底再把本月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总结写下来。还专门采用手写的方式,可以一个部门的一起装订成册。收集再进行组评和部门负责人评分,最后留档。
前几个月,我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公司,设计同事找我,说是需要补计划和总结,还需要手写,因为我不在公司,就让我发给她来给我ps到图片上再打印出来。
我问这个模板没有用excel设计吗,难到用的ps设计的?
确实是用PS设计的,每个表格都打上了人名,也行设计师擅长用Photoshop作图,但每次打印改名字也挺厉害的。
计划和总结表后来也改成Excel制作的表格了。
借着开产品讨论会,本身总结就需要部门和小组打分,我顺带把部门的总结和打分都看了一下,看看各个小组的自评分数和我的总结被打分的情况,发现我的计划表还没打分。
有些小组长给自己组员的打分都比较低,100分的能给自己组员打70分80分这样,有些小组努努力还能打个90分。看来对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完成度认可度普遍不高。
其实我觉得这个工作分数,还是看事情完成结果,结果好就得分高,结果不好就得分低。因为要做考评,就需要有量化考核的依据,不能说工作做什么样完全靠组长和部门负责人给打分,很多不会写总结的就容易吃亏。
当然,部门考核和绩效考核这种评价体系,我们也在整理中,就是要在打分考评的时候能够按照职责和项目条目进行加减分,避免出现靠人为感觉打分的情况。
岗位职责、岗位考核标准都要有一份。涉及到考核,那就需要有政治分、廉洁分,政治站位和廉洁分数还不能少,少了体现不出这两项分量和价值。
从考核体系来看,做工作,政治正确才是第一位,确保运营安全,确保不拿不占,做好了就能得很大的一部分绩效。如果保证不犯错误的基础上再做出一些成绩,那就应该有奖励。如果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出差错,规章制度不违反,不迟到早退,那就是可能得到满分。
所以绩效考核如果落实到规则制度上,就容易变成少做事不犯错第一。你要搞创收,要搞创新,那可能就需要愿意承担责任和风险的人来做,做好了有奖励,做不好也要在制度上保证能容错,允许不符合预期的结果出现。
在这个容错上,我们还没考虑到如何进行考核才能保证不乱搞又不影响创新,其实挺难的。
不做不错,多做多错,就像一个死结,一直困绕着那些想通过规范流程来管理员工,又希望带来创新性的企业和部门。
上有制度,下有对策,如果制度规则第一,大家把心思精力都用在满足流程和制度上,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为人民服务了,这或许就是合规的代价,也是螺丝钉工人的宿命。